主講: Almond Meng
時間: 3/7(Sat.), 2:00-4:30 pm
地點: RLM 7.116
講題: 貨幣賽局—東亞匯率政策制定之理論與實務介紹
內容預告:
東亞的匯率政策及其發展在近年來,一直是比較與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熱門且重要的研究議題。東亞國家因其對外出口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各國的匯率長期維持著穩定且具競爭性的政策特質。然而,這樣的政策導向,卻也為東亞國家帶來了內政與外交上的爭端。
研究東亞匯率政策有其理論與實務的重要性。匯率影響了各項物品以及有關進出口匯兌的價格,因而也就影響了資源的配置和所得的分配。如此一來,政府、利益團體和民眾都會試圖影響匯率政策的決定,以滿足他們的各別政治目的或極大化他們的經濟偏好。在國際政治上,一般來說,貨幣貶值有利出口,但會削弱國內購買力;相反的,貨幣升值有助提升消費力,卻會遲滯出口競爭力。許多東亞國家刻意地貶低匯率以刺激出口。然而,這樣的貨幣操控,不只引發了部分國內(尤其是以內銷及進口為主的產業)的反彈,也帶來了貿易伙伴間的外交紛爭。例如,1980年代的美日貿易逆差,以及近十年來,逐漸擴大的中美貿易逆差,就使得雙邊外交經貿關係不斷地緊張。
雖然現今研究都認同匯率政策的選擇是不同政治、社經與制度利益的折衝結果,然而,在理論與經驗研究的文獻上,對發展中國家如何選擇適合他們的匯率政策研究,還是相當的貧瘠。對於在文獻中,常被提及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東亞,由於多為新興或民主程度較低的政體,擁有較強的國家主導權、臣屬性的市民社會,和較不健全的政黨與政治體系;僅運用主要由西方經驗所建構起來的理論模型,對於在分析東亞的匯率政策發展時,常產生解釋謬誤或不足的問題。
本次講演將介紹當前在比較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對於匯率政策的相關討論,並側重東亞發展歷程給予理論修正。此外,由於一般的統計驗證缺乏對不同時空因素所形成的差異性進行考量,而使得對經驗資料與事實發展的分析,出現過於絕對,甚或有誤解的情況。因而本次講演,將提供一個貝式階層模型(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對「貫時跨區」(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資料的初步分析,期能對此種於不同時空下,所造成的匯率政策動態調整,來提供明確的解釋。
Friday, March 06, 2009
Sunday, March 01, 2009
陳芳明教授與UT學生座談會
陳芳明教授與UT學生座談會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亞洲研究學系將邀請陳芳明教授遠從台灣來跟UT的師生分享他在台灣歷史,文學和政治等領域多年的著作和研究。陳教授的演講將安排在二十七日星期五下午三點三十分於WCH 4.118舉行,講題為 “The Writing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因陳教授的到訪恰逢台灣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亞洲研究學系有意辦一場小型的座談會,讓同學們有機會跟陳教授一起討論台灣殖民和後殖民的歷史變遷,和當前台灣社會在經濟,文化和政治各方面所面對的挑戰。座談會中備有茶點,希望有興趣的同學盡早跟主辦單位聯絡,以方便估計出席的人數。
時間:二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兩點到四點
地點:RLM 7.116
主辦單位:亞洲研究學系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協辦單位:Taiwan Texas Forum
聯絡人:張凱滿 (Kai-man Chang)
Email: kaiman@mail.utexas.edu
UT campus map: http://www.math.utexas.edu/dev/math/Maps_and_Directions/Campus_Map.html
陳芳明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和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教授是知名的台灣文學和歷史研究學者。1980年代因在海外主辦刊物批判國民黨政府,而被列入黑名單限制回國。直到解嚴後,才於1989年返回台灣,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近幾年不滿民進黨和陳水扁的執政,也對民進黨有所批評。2008年,馬英九上任總統時,曾拜訪陳教授,聽取他對台灣的台語教育和本土化的看法。陳教授著作甚多,包括文學,歷史和政治評論等。著有散文集《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學術論著《探索台灣史》、《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 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
介紹陳教授的網站:
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per.php?member_id=2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8%8A%B3%E6%98%8E
http://zh.wikiquote.org/wiki/%E9%99%B3%E8%8A%B3%E6%98%8E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亞洲研究學系將邀請陳芳明教授遠從台灣來跟UT的師生分享他在台灣歷史,文學和政治等領域多年的著作和研究。陳教授的演講將安排在二十七日星期五下午三點三十分於WCH 4.118舉行,講題為 “The Writing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因陳教授的到訪恰逢台灣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亞洲研究學系有意辦一場小型的座談會,讓同學們有機會跟陳教授一起討論台灣殖民和後殖民的歷史變遷,和當前台灣社會在經濟,文化和政治各方面所面對的挑戰。座談會中備有茶點,希望有興趣的同學盡早跟主辦單位聯絡,以方便估計出席的人數。
時間:二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兩點到四點
地點:RLM 7.116
主辦單位:亞洲研究學系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協辦單位:Taiwan Texas Forum
聯絡人:張凱滿 (Kai-man Chang)
Email: kaiman@mail.utexas.edu
UT campus map: http://www.math.utexas.edu/dev/math/Maps_and_Directions/Campus_Map.html
陳芳明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和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教授是知名的台灣文學和歷史研究學者。1980年代因在海外主辦刊物批判國民黨政府,而被列入黑名單限制回國。直到解嚴後,才於1989年返回台灣,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近幾年不滿民進黨和陳水扁的執政,也對民進黨有所批評。2008年,馬英九上任總統時,曾拜訪陳教授,聽取他對台灣的台語教育和本土化的看法。陳教授著作甚多,包括文學,歷史和政治評論等。著有散文集《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學術論著《探索台灣史》、《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 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
介紹陳教授的網站:
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per.php?member_id=2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8%8A%B3%E6%98%8E
http://zh.wikiquote.org/wiki/%E9%99%B3%E8%8A%B3%E6%98%8E
Tuesday, February 17, 2009
嚴慶 : 沖突與治理——民族政治學視角的管窺 (Guest Talk @ 2/21)
主講: 嚴慶
時間:2月21日(星期六),2-4:30pm
地點:RLM 7.116
題目: 沖突與治理——民族政治學視角的管窺
民族沖突是影響一個主權國家內部穩定和世界政治格局的焦點和熱點問題。
民族自決把民族的政治理想指向"一族一國",而現代多民族國家為了維護和捍衛主權則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進行民族國家建構,指向"一國一族"。於是民族與國家之間就存在潛在的邏輯沖突。
但由於民族和國家在不同時空的組合特點不同(既有次生民族國家,又有原生組合型多民族國家),因而民族沖突的特點和治理方式也具有差異性。象中國、俄羅斯、印度這些原生多民族組合型國家容易發生民族與國家之間的沖突。而移民國家主要是文化、種族沖突和原住民的訴求問題。民族與國家沖突的規模和程度,是民族與國家各自實力的博弈,也是各種變量綜合互動的結果。
解決沖突的邏輯在於民族與國家雙方的妥協程度。民族自決"一族一國"的理論業已"江郎才盡",因為這與現代化市場經濟、全球化、人口流動的趨勢相悖;而絕對的國家利益至上、"一國一族"又與民族民主化的潮流相逆。"民族多元,主權一體——多民族國家的合理性"與"政治一體,文化多元——民族發展的合法性"將是一種選擇,公民認同高於民族認同,民族文化化是一種取向。我主張的觀點是強調多民族國家治理的責任、職能與功效,國多家民族治理的弱化和失位將是國家的解體,如果主體民族民族主義過強,結局將是民族戰爭。
本人認為"腐敗"和"民族"是現今和未來中國發展的頑疾。而在民族治理方面,傳統區域附著型組合結構正在轉向個體流變融合型結構,民族治理的理路落後於民族社會發展實際,需要進行治理矯正。經濟發展要發展,但並不能完全解決民族問題,甚至會加劇民族問題。國家民族治理更須社會化(與部門化相對)、具體化(與簡單化相對)、微觀化(與表面化相對)、綜合化(與片面化相對)。
西藏問題的實質是宗教影響與部分群體的國家認同弱化的問題。通過"價值累加理論"和"個體社會越軌理論"分析,其可能引發的沖突是點式的、暴力的。國家控制(force control, police control, identity control)將是一種選擇。
嚴慶,副教授,中國民族教育學會理事。1992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留校任教於附屬西藏學校、附屬民族學院,先後從事政治、美學、書法課程的教學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2007年獲法學碩士學位,並開始在中央民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民族政治學、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教育。
時間:2月21日(星期六),2-4:30pm
地點:RLM 7.116
題目: 沖突與治理——民族政治學視角的管窺
民族沖突是影響一個主權國家內部穩定和世界政治格局的焦點和熱點問題。
民族自決把民族的政治理想指向"一族一國",而現代多民族國家為了維護和捍衛主權則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進行民族國家建構,指向"一國一族"。於是民族與國家之間就存在潛在的邏輯沖突。
但由於民族和國家在不同時空的組合特點不同(既有次生民族國家,又有原生組合型多民族國家),因而民族沖突的特點和治理方式也具有差異性。象中國、俄羅斯、印度這些原生多民族組合型國家容易發生民族與國家之間的沖突。而移民國家主要是文化、種族沖突和原住民的訴求問題。民族與國家沖突的規模和程度,是民族與國家各自實力的博弈,也是各種變量綜合互動的結果。
解決沖突的邏輯在於民族與國家雙方的妥協程度。民族自決"一族一國"的理論業已"江郎才盡",因為這與現代化市場經濟、全球化、人口流動的趨勢相悖;而絕對的國家利益至上、"一國一族"又與民族民主化的潮流相逆。"民族多元,主權一體——多民族國家的合理性"與"政治一體,文化多元——民族發展的合法性"將是一種選擇,公民認同高於民族認同,民族文化化是一種取向。我主張的觀點是強調多民族國家治理的責任、職能與功效,國多家民族治理的弱化和失位將是國家的解體,如果主體民族民族主義過強,結局將是民族戰爭。
本人認為"腐敗"和"民族"是現今和未來中國發展的頑疾。而在民族治理方面,傳統區域附著型組合結構正在轉向個體流變融合型結構,民族治理的理路落後於民族社會發展實際,需要進行治理矯正。經濟發展要發展,但並不能完全解決民族問題,甚至會加劇民族問題。國家民族治理更須社會化(與部門化相對)、具體化(與簡單化相對)、微觀化(與表面化相對)、綜合化(與片面化相對)。
西藏問題的實質是宗教影響與部分群體的國家認同弱化的問題。通過"價值累加理論"和"個體社會越軌理論"分析,其可能引發的沖突是點式的、暴力的。國家控制(force control, police control, identity control)將是一種選擇。
嚴慶,副教授,中國民族教育學會理事。1992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留校任教於附屬西藏學校、附屬民族學院,先後從事政治、美學、書法課程的教學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2007年獲法學碩士學位,並開始在中央民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民族政治學、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教育。
Subscribe to:
Posts (Atom)